
今天是腊月二十四,中华传统的“小年”。过年,一件很自然的事就是吃饺子,就像出门必须要穿衣服一样。或许没人会去深究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吃饺子,或者是谁发明了饺子。

饺子
中午自己在门诊值班,门可罗雀,车马稀疏,闲来无事就写点饺子与自己专业的故事。
相传饺子的发明者是春秋时的名医扁鹊,而发明饺子的过程还与耳科疾病有关。有一年冬天,扁鹊在北方行医,当地有很多人都因为天气寒冷冻伤了耳朵。于是,扁鹊就教他们把羊肉、辣椒跟药材放在一起煮,煮好之后,再把羊肉跟药材剁碎,用面皮包起来,煮熟了给病人吃。因为这种食品治好了人们冻伤的耳朵,形状又有点像耳朵,所以被取名叫做“矫耳”,时间久了之后就演变成了饺子。现在河北有些地方还把饺子叫做“扁食”,就是因为它是扁鹊发明的食品。

春秋时期的名医扁鹊

耳廓冻疮
当初大学毕业参加工作,选了一个冷门的专业--耳鼻喉科,之后学科建设,细化专业,又选了一个更冷门的专业--耳科。因为内耳解剖精细,疾病复杂,被业内称为“迷路”,很多人都认为县级医院的耳科就是聋子的耳朵--摆设。其实,无论多么冷门的专业,都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像“耳科”与“饺子”。于是,我在耳科解剖与显微手术中徘徊多年,值得庆幸的是,后来我接触到了“眩晕”,就在眩晕疾病研究在国内刚刚流行之后不久。从无到有,从一窍不通到一知半解,再到初窥门径,其中的迷茫与艰辛只有自己知道。好在坚持了下来,而且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坚持是对的,于是就还会继续坚持下去……

过小年之际,起源于饺子的一点所感所想,写给自己,也写给跟我一样在从医的路上有过迷惘的同道。
我是一名耳科医生,也是一名音乐及文史爱好者。很久以来,我一直在苦苦思索,怎样可以用一种大家都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把我的相对比较枯燥的专业知识跟我所感兴趣的文史典故以及我热爱的摇滚音乐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又能普及一些耳鼻喉科专业的医学知识。后来,有幸读到了王荣光教授写的《古今中外名人与耳鼻咽喉疾病》一书,受益匪浅。于是,我决定用我自己的方式,从耳鼻喉科医生的视角来解剖历史,解析生活,解读生命。
(耳鼻喉科 王阳)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